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發(fā)布時間:2013-05-22 來源:泉州晚報
(四)閩南人移居臺灣的第四次熱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師提督施瑯,奉清政府之命收復臺灣,鄭氏在臺灣的政權結束,大陸和臺灣出現(xiàn)了政治上大統(tǒng)一的局面。清政府設立臺灣府,將其劃入福建省進行管理。從1684年到1883年,是中國歷史上長達200年之久的“閩臺合治”時期。這一時期,清政府先后開放了福建泉州、福州等地港口與臺灣對口通航。特別是由于地緣、血緣密切關系等原因,閩南人前往臺灣持續(xù)不斷,幾乎遍布全島。這就形成歷史上閩南人移居臺灣的第四次熱潮。據(jù)1926年調查資料顯示,這一時期,臺灣人口中的80%以上祖籍是泉州或漳州的,其中泉州籍約占45%,漳州籍約占35%。⑤相應,閩南文化也在臺灣全島廣為傳播。
(五)閩南人移居臺灣的第五次熱潮
1893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省。1895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清政府腐敗無能而戰(zhàn)敗,被迫簽訂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之后的50年間,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閩臺兩地處于分離狀態(tài)。1945年8月,抗日戰(zhàn)爭勝利,中國政府從日本殖民主義者手中收回臺灣。臺灣回歸祖國后,閩南人再次興起移居臺灣的熱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從1946年到1949年短短的4年時間里,就有177萬大陸人移居臺灣,其中大量是閩南人?! 、捱@就形成了歷史上閩南人移居臺灣的第五次熱潮。閩南文化也因此進一步在臺灣傳播。
二、閩南文化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隨著一代又一代的閩南人移居臺灣,成為臺灣地區(qū)的主體居民,他們把閩南文化帶到臺灣,使其在臺灣傳承與融合,從而深刻地影響著臺灣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閩南文化對臺灣文化的影響是全方位的。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僅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一)閩南方言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民族在遷移的過程中,首先是把語言這一文化載體傳播到新的居住地。閩南方言(閩南話)作為閩南人文化的載體,在閩南人移居臺灣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把自己的母語——閩南話帶到了臺灣,并世代相傳。由于閩南籍的人口在臺灣人口中占大多數(shù),閩南話也就成了臺灣同胞語言交流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漢語方言。福建閩南話在臺灣社會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形成了臺灣式的閩南話,也就是近年來在臺灣大眾傳媒中使用的所謂“臺灣話”。換句話說,臺灣同胞所講的所謂的“臺灣話”,就是閩南地區(qū)閩南人所講的閩南話。盡管由于地域關系等原因,所謂的“臺灣話”與閩南話相比,除了在特殊詞匯上有一些細小的差異和語調上不象廈漳泉閩南話那么純正外,其余沒有什么本質的區(qū)別。也就是說所謂的“臺灣話”與閩南話是一脈相承的。⑦這就是海峽兩岸閩南話一直暢通交流、溝通無阻的根本原因。
(二)閩南民間信仰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信仰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需求,對離鄉(xiāng)背井的人們來說這種需求更為迫切。閩南地區(qū)民間信仰繁多,主要有媽祖信仰、廣澤尊王信仰、清水祖師信仰、保生大帝信仰、關帝信仰、城隍信仰、陳元光信仰、青山王信仰等。這些民間信仰,隨著閩南人移居臺灣,而帶到了臺灣予以傳播,也就形成了臺灣同胞的民間信仰。其中,媽祖信仰在臺灣傳播最廣,影響最大。臺灣同胞信仰、奉祀媽祖也最為虔誠。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的第二年(1662年),泉州人就在臺灣建起了臺南天妃宮。1668年又在鹿港建起了鹿港天妃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收復臺灣后,他向康熙皇帝上奏,認為“泉州神女天妃顯靈,協(xié)助平臺有功”。次年,泉州的“天妃”升格為“天后”;施瑯在臺灣的臺南建造大天后宮;隨后,又在臺灣的臺中、嘉義、淡水、彰化等地,建起了從泉州“天后宮”分靈出去的天后宮多座。因為臺灣是個海島,媽祖又是海上救苦救難的“女神”,所以媽祖信仰遍及臺灣各地。從偏僻的鄉(xiāng)村到繁華的城市,到處都建有媽祖廟。據(jù)說,臺灣有媽祖廟800多座,信仰者達1100萬人以上。因此,數(shù)百年來,作為閩南文化組成部分的媽祖信仰,成為促進民族團結、加強兩岸民間交流的原動力。
(三)閩南民俗習慣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閩南傳統(tǒng)民俗習慣很多,如有春節(jié)拜年、元宵迎燈、清明掃墓、端午競舟、中秋搏餅、重陽登高、冬至搓圓等民俗風情。其中,最主要的是,閩南人為取得各自的生存空間,歷經千百年來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宗族聚居,祭祀祖先和神靈的傳統(tǒng)民俗習慣。因此,閩南人移居臺灣的同時,不僅帶去了宗族聚居的民俗,而且供奉祖先的牌位和神衹。特別是早期閩南人移居臺灣,面臨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土著居民的襲擾等困難,他們在不可預卜的未來環(huán)境中,為謀以生存并求得發(fā)展,必然要同族聚居,以祖先和神靈作為精神支柱,祈望祖先和神靈保佑他們未來一切平安順利。在聚居過程中,他們形成了宗族組織,隨后,就要從事置族產、建祠堂、修祖墓、編族譜等宗族活動。而祠堂往往是宗族、家族組織活動的中心,它不僅是供奉祖先神主牌位和祭祀祖先的場所,而且是宗族議事、執(zhí)行族規(guī)、族人宴飲活動的地點。臺灣各地種種宗族活動基本上與閩南相同。迄今,這些場所在臺灣的鄉(xiāng)村仍然可以見到歷史的痕跡。對于家族來說,幾乎在近親居住的祖厝內都設有公廳,作為祭祀祖宗的場所,他們逢年過節(jié)都將家族的現(xiàn)狀及新鮮事,如男婚女嫁、添丁發(fā)財或金榜題名等大小喜事報告祖先,同時,也將天災人禍、遭遇困難等報請祖先,以求庇佑,指點迷津,避難免災。這種傳統(tǒng)民俗一直影響到現(xiàn)代。這些民俗習慣的傳承,都反映了移居臺灣閩南人思鄉(xiāng)戀祖的情懷。
(四)閩南宗教信仰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閩南宗教信仰是閩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隨著閩南人的足跡,閩南宗教信仰也在臺灣廣為傳播。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幾大類型。其中,閩南佛教信仰對臺灣的影響最大。我國現(xiàn)代著名高僧廣欽和尚(1892-1986年)被臺灣佛教界譽為“圣僧”、“一代高僧”。他少年出家,1947年以前在福建泉州清源山和承天寺弘揚佛法,專修念佛禪定法門,曾達到進入四個月不食不動的境界。1947年6月,他赴臺灣。在臺灣的40年間,為了弘揚佛法,他致力于三件大事:一是建寺安僧,先后在臺北、高雄、臺中、臺南、花蓮等市縣創(chuàng)建了廣明寺、廣照寺、日月洞寺、承天寺、廣龍寺、廣承巖寺、妙通寺等一系列廟宇,以安頓僧人。二是講授開示,以動人的辭藻弘揚佛法,發(fā)展佛教弟子。三是傳授三壇大戒,延續(xù)佛教文化命脈。廣欽和尚為閩南佛教文化在臺灣的傳播與發(fā)展付出了畢生的精力,做出了重大的貢獻,達到了“法雨普施臺灣,甘露滋潤大陸”的效果。這一善舉為臺灣佛教界認同大陸佛教文化,形成共識奠定了基礎。
(五)閩南民間藝術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閩南藝術內容廣泛,主要包括戲劇(梨園戲、歌仔戲、木偶戲、高甲戲等)、音樂(南音等)兩大類。閩南藝術對臺灣的影響很深遠,閩臺兩地都有愛看戲、愛聽曲的民風,幾乎所有閩南的戲劇、音樂都傳播到臺灣。梨園戲是閩南最古老的劇種,早在康熙時期就已傳播到臺灣,梨園戲傳入臺灣之后,成為臺灣最早流行的劇種之一。歌仔戲發(fā)源于漳州的錦歌,隨著漳州人大量移居到臺灣,發(fā)展為臺灣的歌仔戲。后來,歌仔戲又傳回漳州,成為至今十分流行的薌劇。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它的表現(xiàn)形式是前臺演員演唱,后臺多人伴奏。南音的歷史有一千多年,是中國現(xiàn)存四大古樂中歷史最悠久的曲種,集華夏古樂之精華,含唐宋曲韻之神妙,故有“華夏瑰寶”、“音樂活化石”之美稱。早在清朝雍正、乾隆年間,南音就已從泉州傳到臺灣,得到傳承與發(fā)展。近代臺灣的南管樂團在臺南以“振聲社”最著名,臺北以“閩南樂府”規(guī)模最大。全省有50多個團體,會員達三四百人。近年來,在泉州舉辦的南音節(jié)活動,來自臺灣的班子不僅數(shù)量多,而且保留下來傳統(tǒng)的東西也多。這與幾百年來海峽兩岸藝術文化的交流頻繁直接關系。⑧
(六)閩南傳統(tǒng)建筑風格在臺灣的傳播及其影響
閩南的傳統(tǒng)建筑風格別具一格,隨著閩南人移居臺灣,這種具有特色的傳統(tǒng)建筑文化也在臺灣傳播。鄭成功收復臺灣后的數(shù)百年間,移居到臺灣的閩南人,按照閩南的建筑風格在臺灣大興土木,蓋民居、立寺廟、建書院。這些建筑大多來自閩南工匠之手,甚至有的建筑材料是從閩南完成后運至臺灣安裝的。臺灣的典型民居與閩南傳統(tǒng)的民居一樣,是以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五開間加雙護厝,且紅磚白石雙翹脊加燕尾為主要特征。臺灣的寺廟、書院建筑無論是在建筑結構、建筑材料、建筑風格,更是與閩南地區(qū)一脈相承??傊_灣的傳統(tǒng)建筑與閩南的傳統(tǒng)建筑一樣,在大木結構上,采取疊斗式的構架,與北方常見的穿斗式木架構迥然不同;在圍護結構上,采取就地取材的辦法,形成具有閩南特色的紅磚白石文化風格,富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情感;在屋頂造型上,采取重樓飛檐、高聳燕尾的結構,以凸現(xiàn)其曲線之優(yōu)美,達到了錦上添花的效果。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