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閩南風俗 > 正文
閩南文化 光耀四海
發(fā)布時間:2013-05-26 來源:泉州晚報

 

 

 

拍胸舞:東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是福建最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之一,是古閩越族舞蹈之遺存。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解放前,古城泉州隨處可見流浪的民間藝人三五成群,手持漁鼓,腰扎草繩,頭結(jié)草辮,沿街舞蹈行乞。解放后民間舞蹈工作者多次深入民間搜集、整理、加工,使泉州拍胸舞繼續(xù)傳衍生息,保留至今?,F(xiàn)今的《拍胸舞》則常以大型廣場舞蹈的形式出現(xiàn),表演風格開闊、明朗、熱烈、歡快,隊形變化有序,粗獷中透出美感,古樸中融入現(xiàn)代,因此又被稱為“東方迪斯科”。

泉州拍胸舞歷史悠久,鮮明地保留了秦漢閩越族原住民蛇圖騰崇拜和原始祭祀舞蹈的遺風,具有歷史研究價值。泉州拍胸舞以“打七響”為基本動作,表演風格粗獷古樸,熱烈歡快,詼諧幽默,自由活潑,妙趣橫生,有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又使用、保留了泉州南音,并為宋元古老劇種梨園戲《鄭元和》所吸收,極具文化研究價值。在泉州乃至閩南地區(qū),舉凡重大文化活動、集會慶典或迎神賽會、婚喪喜慶等,隨處可見拍胸舞表演者的身影,拍胸舞成為泉州乃至閩南地區(qū)最具代表性的一種民間舞蹈。

前兩年,我市成立拍胸舞蹈協(xié)會,加強泉州拍胸舞蹈的弘揚和推廣,并頻頻亮相于重大文化交流平臺。

泉州北管:“天子傳音”

北管又名北曲、小曲、小調(diào)、曲仔,是流傳于泉州市泉港區(qū)的一種絲竹音樂。與南音并稱“南弦北管”,2006年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相傳,清光緒年初,劉永賴(別名阿九)與其父因船運鹽到北京、上海、江蘇、浙江等地交易,并空閑時師從當?shù)厮嚾藢W習民間音樂,擅長演奏所有北管樂器。清光緒八年(1882年)劉永賴等把江淮一帶的民間音樂帶到泉港,在泉港各地傳習開來。同年,劉阿九受邀參加泉州“送孔子”的出游活動,其演奏笙聲震撼聽眾,泉州府臺申報上憲,賜予“佾生”,送入府學就學,并為其取藝名舞庭。從此,北管受到地方官吏、文人學士推崇。

上世紀20年代后期至上世紀50年代初期,泉港曾擁有50多個北管教習館,幾乎每個村落都有北管樂隊。期間,北管還伴隨華僑、港澳臺同胞遠渡重洋,臺灣、東南亞等也有不少北管樂社。近30年來, 泉州北管樂隊多次參加國際性、國家、省、市文化交流比賽活動,多次獲獎,贏得廣泛的贊譽。

泉州北管自清光緒年間傳入泉港,伴隨民俗活動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歷代傳承。其音樂風格既保留江淮一帶民歌的明朗優(yōu)雅,又加入閩南、莆仙音樂的柔婉秀麗,并有遒勁、樸實之個性,享有“天子傳音”之美譽。

相關(guān)鏈接

●國家級2項:泉州北管、拍胸舞。

●省級7項:泉州什音、籠吹、德化山歌、晉江深滬褒歌、踢球舞、跳鼓舞、火鼎公火鼎婆。

●市級14項:泉州大鼓吹、南安道教音樂、泉港打正鼓、泉港文管、永春鬧廳、車鼓陣、十音(官橋)、英都大鼓吹、泉州道教音樂、德化三通鼓、山后五音吹、永春鼓墜舞、泉州跳鼓(鳳坡)、火鼎公火鼎婆(南安)。

●縣級12項:十番、安溪茶歌(褒歌)、獻金鑼、龍虎罩、什音、大鼓吹(安溪、洛江)、閩南民間小調(diào)、公背婆、家婆打、踩蓮、彩球舞、踩高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