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實習記者羅群)如果說有哪位導演,其作品并未在中國大規(guī)模放映,卻得到極高的贊譽,吸引了眾多粉絲,韓國導演金基德算是其中一位了。4月13日至19日,金基德導演學術交流周活動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辦,活動不僅放映了金基德的代表作,更舉辦了相關學術講座和研討,使這位在電影界頗具爭議性的知名導演在中國觀眾和同行面前袒露心扉。
本次交流周活動以金基德作品放映拉開帷幕,《春夏秋冬又一春》、《阿里郎》、《空房間》等金基德代表作陸續(xù)放映,金基德獨特的暴力美學視角、對人生和生命的深刻闡釋、對人性的深度叩問在給觀眾震撼的同時,更讓觀眾對相關的學術講座和交流充滿期待。
金基德學術講座由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知名導演鄭洞天主持。金基德闡述了他對電影的基本看法。金基德說,教會他拍電影的三大要素是人、勞動、自然,電影最重要的是表現(xiàn)人性,故事和人物是最重要的,其次才是技術、畫面風格層面。導演應該注意觀察周圍的環(huán)境和人,把自己對世界的獨特理解注入電影。“今天,手機也可以用來拍攝,所以決定一個人能不能拍出好電影的往往不是錢、設備等,而是你有沒有一直拍下去的堅強意志。”金基德說。誠如鄭洞天所概括的那樣,金基德所拍攝的藝術片投資都不大,所以其作品通常都是用少數(shù)的人物表現(xiàn)一個矛盾非常集中的故事,但是其深刻性卻絲毫不亞于投入巨大的大片。
學術講座后,北京電影學院安排了畢業(yè)于該校導演系,曾執(zhí)導《紅河谷》、《黃河絕戀》等片的導演馮小寧與金基德就電影的藝術屬性和商業(yè)屬性問題對談。他們一致認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產品,必然是藝術家的主體性和市場效益都要考慮。“中國目前過于重視票房,其實有很多好電影票房都不理想,不能只用票房衡量電影水準。”馮小寧說。金基德感到,電影的主人是全世界口味不同的觀眾,應該有不同種類的電影同時存在,供他們選擇,大院線的壟斷很可能使得觀眾的趣味越來越差。同時,商業(yè)與藝術并非截然對立,金基德認為影片《狼圖騰》就將二者結合得很好。“導演的初衷很重要,把自己的個性和追求投入電影中,商業(yè)片也可以很藝術。”金基德說,“韓國投資者不太愿意為我的電影提供資金支持,但也或許正是這商業(yè)上的緊張造就了今天金基德電影的藝術。”
活動最后,金基德、馮小寧紛紛鼓勵正在學習電影的學生,電影是做出來的而非說出來的,扎實實踐是通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