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日,本社收到了一位八旬老人寄來的特殊來信。信中,老人興致盎然地分享了他與泉州交通的情緣,并附上一份他手寫整理、內(nèi)容翔實的泉州古今交通變化資料,請求幫助修改。原來,老人名叫陳志明,在交通部門工作了40多年,足跡遍及八閩大地;退休后他每天看報紙,整理出有關(guān)泉州交通的資料近50萬字;如今雖已83歲高齡,他依然筆耕不輟,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執(zhí)筆摘錄。□記者 吳志明 文/圖
四千字“絲路”概述 時間跨度逾千年
記者看到,這份名為《泉州古今絲路交通概述》的資料有15頁,通篇用水筆、圓珠筆手寫而成,并有多處修改更正過。洋洋灑灑的4000多字中,陳志明從海上交通到內(nèi)河運輸,再到公路、鐵路、航空運輸,回顧了泉州從南朝至今的交通情況,時間跨度達1400多年。其中的海上交通部分,對泉州港的古今變化記載尤為詳細。
陳志明介紹,這些資料是他一手拿放大鏡,一手拿筆,花了一個月日夜耕耘寫成的,目的是想讓廣大市民不用翻查大量資料,就能夠知曉泉州交通古今全貌。為了避免差錯,他翻箱倒柜查找資料,反復校對。
手握放大鏡 每天摘錄新聞
說起與交通的不解情緣,還要回到65年前。陳志明是漳州詔安人,1950年3月,他到漳州交通部門上班,4年后被調(diào)到省公路局。1958年為了支援泉州建設(shè)從福州調(diào)到泉州,在泉州市區(qū)成了家,之后便一直留在泉州交通部門,直到1992年退休。
退休23年來,陳志明“退而不休”。他有一個愛好,就是摘錄和交通有關(guān)的新聞。每天,看《泉州晚報》、電視新聞是他雷打不動的功課,一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內(nèi)容,他就隨手拿筆摘錄在筆記本上。這兩年來隨著年紀增大,視力下降,他就拿著放大鏡看。記者在老人家中看到,他已經(jīng)摘錄了十幾本筆記本,堆起來有厚厚的一撂。記者隨手翻閱了一下,只見里面內(nèi)容豐富,哪條高速公路通車了,哪條鐵路建成了,哪個碼頭投入使用了,都可以在筆記本里找到。
在這撂筆記本中,記者看到兩本厚厚的《泉州港航證述》,稿紙已經(jīng)泛黃。陳志明告訴記者,退休后,他出版了《鯉城區(qū)交通志》。受此啟發(fā),他決定根據(jù)多年來摘錄的筆記寫一本《泉州港航證述》,花了4年時間整理并搜集資料,于2001年寫好近400頁的書稿,約16萬字。
鄉(xiāng)鎮(zhèn)爛熟于心 隨手畫出地圖
“在交通行業(yè)干了一輩子,有感情了。”現(xiàn)在,陳志明一天里除了睡覺、吃飯,其余時間幾乎都用在與交通有關(guān)的事情上。除了看報、摘錄,他還喜歡四處走走。年輕時,由于工作需要,他就已走遍泉州140多個鄉(xiāng)鎮(zhèn)。退休后,每年他都會帶上老伴去全國各地旅游。
走的地方多了,中國地圖、福建地圖、泉州地圖他已爛熟于心。他向記者背誦福建沿海各城市,名稱、方位居然絲毫不差。他告訴記者,他花4分鐘就可以在白紙上準確畫出福建省85個縣(市、區(qū))的位置,而畫一份簡單的中國地圖也不在話下,詳細畫出泉州所有鄉(xiāng)鎮(zhèn)需要一兩個小時。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林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