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形香爐、獅紋壺、人獅雕塑、獅鈕將軍罐……從威嚴的雄獅到吉祥可愛的萌獅,從歐亞大陸的西側(cè)走到東側(cè),融合中西文化,穿越數(shù)百年時空而來
近日,市民李女士在位于石獅市的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參觀游玩時,看到一組別具特色的獅形陶瓷藏品。記者了解到,這些藏品所處的年代各異,造型千姿百態(tài),展示了我國悠久豐富的陶瓷文化和高超的陶瓷制作水平。
明龍泉窯青釉獅形香爐
獅形香爐還原古老熏香之俗
藏品中,一尊產(chǎn)自明朝龍泉窯的青釉獅形香爐非常別致,這尊青釉獅形香爐,獅子體態(tài)豐腴、健碩有力、四足鼎立、挺背仰頭、雙目仰望、脖懸鈴鐺、尾巴高豎、表情威嚴。
據(jù)介紹,自古以來,中國就有熏香之俗。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懂得利用天然香料來除晦、辟穢、祛蟲等。但因受條件限制,用香的方式還僅限于沐浴、焚燒和佩戴等。隨著熏香活動的普及以及熏香風氣的流行,專門用以熏香的器具也隨之產(chǎn)生,而香爐就是最為常見的香具之一。
香爐在形制上,最為常見的器型通常為圓形的三足爐,放置時一足在前,兩足在后。除了常見的三足爐,還有動物形香爐、臥爐、香池等。
動物形香爐造型繁多,主要分為禽和獸兩類,最為常見的主要是鳧鴨和鴛鴦等常見的動物造型,還有一部分占比較大的則是古籍中記載的神獸造型。鴨形香爐是歷代使用最頻繁的動物形香爐之一,早在漢代時期就已經(jīng)開始流行,直至清末時期也依舊受世人追捧。獅子形香爐自唐代開始流行,并一度成為動物形香爐的主流。形象多數(shù)是以“蹲獅戲球”的造型出現(xiàn)。獅頭和獅身可分開,獅頭為爐蓋,獅身則為爐身。
明嘉靖景德鎮(zhèn)窯青花噴泉紋執(zhí)壺,壺身繪有獅子。(博物館 供圖)
獅紋壺中西合璧別開生面
明嘉靖年間景德鎮(zhèn)窯的青花噴泉紋執(zhí)壺則融合了中國、中東、歐洲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元素。
福建省世茂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負責人介紹,此壺的造型受到中東地區(qū)銅壺樣式的影響。腹部前后主題紋飾相同,均繪一圓形噴泉蓮盆,下托壸門形式的鏤空底座,內(nèi)臥一雄獅。蓮盆兩側(cè)各有一龍首溢水外出。蓮盆內(nèi)有一長頸寶瓶,寶瓶中部為雙龍吐水,頂部則為雙鳳吐水。此壺將歐洲噴泉和東方的佛教護法獅子合為一體,又糅合了中國古典家具和龍鳳等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可謂中西合璧,別開生面。
壺身繪主題紋飾噴泉圖案,有學者推測這是13世紀出使蒙古帝國的盧布魯克(Rubrouck)筆下描述的“魔法噴泉”,是法國工匠為蒙哥宮廷打造的華麗酒泉。也有學者認為描繪的是歐洲傳說中令飲者返老還童的“青春泉”。
總之,帶有此種紋樣的執(zhí)壺體現(xiàn)了來自中國、歐洲和中東多種文化的融合。執(zhí)壺這一器型來源于近東的金屬水壺,其上的裝飾通常可能與同時期意大利錫釉陶或繪畫作品有關。此外,此類執(zhí)壺上的圖案有時還會融入明代中國物質(zhì)文化中常見的元素。
清康熙德化窯白釉塑像刻畫了三名歐洲人物、一只大獅和三只幼獅。
白釉塑像群雕歐洲人和獅子
白釉塑像則是清康熙德化窯的作品,此組雕像刻畫了三名歐洲人物、一只大獅和三只幼獅。
1702年,東印度商船達什伍德號(Dashwood)從廈門抵達英國,船上的貨品記錄可與此類器物相對應,有“人騎怪物”“人騎馬”“人騎羚羊”“人騎海豚”“人騎獅”“人騎山羊”“人騎龍”,甚至有“人騎鳥”。
不過,德化窯瓷器中這類結(jié)合西方人物、服飾和中國傳統(tǒng)元素的器物,表現(xiàn)的具體主題仍存在爭論。對此,德化的福建省工藝美術(shù)大師王韓英解釋,這組作品由三名西歐人物,四只瓷雕獅子構(gòu)成,二人騎于獅背之上,一人手持銅錢置于獅身旁,母獅四平八穩(wěn),獅頭回旋,睜目前方,神動身不動,帶有濃郁的“中國風”,獅身上坐著的二人安靜祥和,身旁的小獅則俯趴昂首上視,靈動活潑,匠心獨具。
她說,古代西方人在定制的獅子瓷塑中,多見模仿文殊菩薩騎獅的造型,并塑造出想象中的“中式生活”場景,體現(xiàn)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好奇與崇敬。近現(xiàn)代來由于世界文化大融合,部分西方“王冠獅”有時也會放下平日里端著的“架勢”,逐漸呈現(xiàn)親民化、友善化的趨勢。陶瓷作品表現(xiàn)的獅子形象少了幾分兇猛,多了幾分安靜柔和,融入和平與和諧,但不管如何塑造,獅子都被賦予權(quán)威、力量以及不容侵犯的文化內(nèi)涵。
融入世界文明的陶瓷獅文化,承載著東西方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在東西方文化中源遠流長。隨著東西方交流的不斷增強,在這個過程中,獅子從歐亞大陸的西側(cè)走到東側(cè),從威嚴的雄獅到吉祥可愛的萌獅,既是不同文明求同存異、世界大同的理念寫照,也體現(xiàn)出中西文化融合的過程。如今的很多出口輕工藝品“外貿(mào)獅”更多地擁有了歡樂祥和的寓意,是東西方工藝的集萃與智慧的結(jié)晶。
獅蓋鈕扮靚將軍罐
三件清朝年間的將軍罐,蓋鈕均以獅子做裝飾。
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的青花人物故事圖將軍罐,器型碩大,蓋面繪仕女圖,頸部飾大朵牡丹花,器身四個大開光內(nèi)繪四幅仕女圖,分別在讀書、賞花、彈琴、下棋。器身底部飾百花蝴蝶,其中四個扇形開光內(nèi)繪田園漁隱場景。
清康熙景德鎮(zhèn)窯青花人物故事圖將軍罐蓋鈕以獅子裝飾(博物館 供圖)
粉彩山水花鳥圖八棱獅鈕將軍罐則是雍正時期最昂貴和獨特的外銷瓷器。這一時期生產(chǎn)的類似造型的粉彩瓷器裝飾圖案多種多樣,在18世紀大量出口歐洲,并在歐洲廣受歡迎。在西方,此類將軍罐幾乎只用于裝飾,通常被放置于桌子、樓梯或壁爐上。
清雍正景德鎮(zhèn)窯粉彩山水花鳥圖八棱獅鈕將軍罐(博物館 供圖)
將軍罐上的獅鈕被賦予權(quán)威、力量以及不容侵犯的文化內(nèi)涵。
一對粉彩鳳凰花卉紋將軍罐則出自清乾隆景德鎮(zhèn)窯。這一對乾隆時期的粉彩將軍罐,形體碩大,造型更加挺拔向上,氣魄宏偉。
清乾隆景德鎮(zhèn)窯粉彩鳳凰花卉紋將軍罐(一對)罐蓋鈕以獅子裝飾(博物館 供圖)
據(jù)介紹,將軍罐是明清時期罐器之一,其蓋頗似將軍的頭盔,故而得名。將軍罐始見于明嘉靖、萬歷年間,至清順治時期基本定型,盛行于康熙時期。其器形體高大,各朝其形略有不同。常見品種為青花、五彩器,此外還有黃釉、茄皮紫釉、三彩等。
將軍罐的器型出現(xiàn)于明末,明末的將軍罐,器型相對矮拙。到了清代順治時期基本定型,造型為直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部漸收,多為平底無釉,通體渾圓,器型高大??滴鯐r期,是將軍罐廣為流行的時期,這時的造型,將渾圓的罐體展肩提腹,拉長頸部,收緊圈足,使得將軍罐的造型顯得挺拔向上,氣魄宏偉。由于將軍罐的造型受人喜愛,因此不論是官窯還是民窯都大量地燒造,特別是民窯的制造,從內(nèi)容到形式都以老百姓喜聞樂見的題材為主,有戲曲人物、神話故事,這些題材紋飾比較繁縟,在小器物上很難展示,而高大的將軍罐,則可以將這些題材全面地展示出來,深受廣大百姓認同。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