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儼:史上開發(fā)安溪第一人
安溪置縣以前,曾一度被稱為小溪場,廖長官(廖儼)率流民開發(fā)小溪場,奠定以后置縣的堅實基礎
廖長官畫像(翻拍)
人物名片
廖儼,字端莊,原籍河南光州汝南縣,生于唐會昌五年(845年)。唐乾符二年(875年),參加進士考試,位居榜眼。隨后,步入仕途,不斷升遷,官至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太子賓客兼國子監(jiān)祭酒、御史中丞、上柱國。為官清正,勤政愛民,剛正不阿,頗有政聲。唐末,朱溫弒唐昭宗及唐哀帝,建立后梁政權。廖儼憤恨,攜家人避亂入泉州,隱于小溪場。在小溪場,廖儼“率民除暴,招集流民,開墾山地,布施教化”,深得民望。
核心提示
“縣志敘官推第一,溪場著績屬開先。”講述的就是廖儼的功績?,F(xiàn)安溪還留存有與廖長官相關的廖氏宗祠、廖長官紀念館、“烏鴉墓”、靈著廟等文物古跡,各種史料中亦有其史跡的記載。
開發(fā)小溪場
受祀靈著廟
廖長官塑像
在安溪縣城廂鎮(zhèn)圓宅村,有一座并不顯眼的寺廟——靈著廟,它是置縣前安溪興建的少數(shù)道觀之一。該廟正中間祀奉著安溪人耳熟能詳?shù)?ldquo;清水祖師”,其右側立著廖長官塑像。
據安溪縣史料記載,安溪縣,原名小溪場,早在4000年前就有人類生息,到唐代時,仍屬南安縣地。唐中和四年(884年),小溪場有父老姓安名寧,善捕虎,為民除害,鄉(xiāng)人崇敬而祀,這是靈著廟的雛形。
那么,靈著廟又是怎么和廖長官扯上關系的呢?記者看到靈著廟內有一副楹聯(lián)寫道:“靈英清溪長官推第一,著績溪場相公屬開先。”廖長官的后人廖先生說,靈著廟的名字就是取自這副楹聯(lián)兩句話的頭一個字。還有一副楹聯(lián):“翊輔天朝職同首相,濟臨下宇位比三公。”這是20世紀五十年代殷清瀾撰寫的。
他進一步解釋,廖儼原籍河南光州汝南縣,因唐四鎮(zhèn)節(jié)度使梁王朱溫于天祐末(907年)弒唐昭宗及唐哀帝,深為憤慨,遂于后梁開平三年(909年)避亂入泉州。后來,廖儼以福建都團練散兵馬使的身份來到小溪場。小溪場位于晉江西溪上游,山清水秀,氣候溫潤,且有豐富物產,諸如鐵礦、木材、茶葉、水果等。唐代后期,泉州政治、經濟、文化、海交外貿日益繁興,成為文化名城和海交港埠。由于土木建筑和海外貿易迫切需要小溪場的木材、鐵礦、茶葉等特產的供應,因而從小溪場到泉州府治的溪流便成為水上交通要道,小溪場的地位也漸趨重要。不過,唐末五代初的小溪場,仍然屬于蠻荒僻壤,地曠人稀,尚未得到大規(guī)模開發(fā)。
小溪場的百姓,民風古樸,聞知廖儼是前朝忠臣,德高望重,甚為敬佩,遂奉其為長官。廖儼徙居小溪場后,沒有辜負小溪場百姓的期望,率民除暴,招集流民,開墾山地,布施教化,嘔心瀝血,功績卓著,為小溪場的開發(fā)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了發(fā)展當?shù)剞r業(yè)生產,廖儼不僅親率族人披荊斬棘,開墾山地,挖渠引水,灌溉農田,而且采取各種措施,大力招集流民,共同開發(fā)小溪場。當時,中原軍閥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百姓紛紛南遷,有的進入泉州。這些來自中原的百姓到了泉州后,不少因生計無著落,成為流民。廖儼深知安居才能樂業(yè)。為了讓流民居有定所,他想辦法建造房屋讓流民居住,“鳩鴻雁而安宅之”。他還經常與流民懇切交談,勸告他們安頓下來。至今,安溪龍門一帶仍流傳“大勸”民俗。據說,這風俗源于廖儼招撫流民時,采用座談會、聚餐等形式勸說流民不要再返回中原而在小溪場安家落戶。
靈著廟供奉打虎英雄安寧和廖長官等
當時,小溪場四處煙瘴瘟疫?,F(xiàn),虎狼時常出沒,禍害百姓。廖儼組織打虎隊,捕殺虎狼,為民除害。唐末,小溪場有位名叫安寧的打虎英雄,善于捕虎,深得鄉(xiāng)民崇敬。廖儼任長官時,為布施教化,特于治所東南三里許地方,即今城廂鎮(zhèn)圓宅村,建了座“靈著廟”,塑像祭祀,樹立榜樣。同時,他還招募兵勇予以訓練,從而除暴安良,維護百姓安寧。小溪場屬山區(qū)地帶,山上常云遮霧罩,適宜種植茶葉。廖儼為發(fā)展經濟,倡導在小溪場大面積種植茶葉。據史書載,廖儼曾往南安九日山拜訪晚唐名士韓偓,韓偓作茶詩“石崖覓芒叟,鄉(xiāng)俗采茶歌”。如此,小溪場百姓安居樂業(yè),小溪場也漸漸成為物豐人稠的集鎮(zhèn)。廖儼卒后,后人思廖儼功績,塑其像置于“靈著廟”,與安寧同祀。
開墾建功績
安眠“烏鴉墓”
描寫廖長官功績的繪畫之招流民拓斯土
疏溪道興水利
興儒學辦學堂
設場區(qū)建鳳城
隨著小溪場的開發(fā),廖儼又傾注了大量心血,建造小溪場場治之所,亦即后來的安溪縣城。為確定場治地點,廖儼不僅邀集有識之士提出建議,幫助進行論證,還親身四處踏勘,實地考察。經過深入勘察、反復比較,最后選中黃龍山與鳳冠山之間的一大片平地。據稱,這里北倚鳳冠山,得“降鳳飲津”地利,南對屹立在蒼天的筆架山,兆示文運長興,西南有黃龍山聳峙,氣勢隆崇,兼之西北頂端有祥云渡口鎖定,乃官橋溪、劍斗溪合流聚氣生財之地。如此,在此建城邑,“舉目三山及第,出門兩水匯源”,必定人丁興旺,財豐物饒,人才輩出。關于小溪場今天的位置,靈著廟也有記錄:“廖儼任長官時,于治所東南三里(今城廂鎮(zhèn)圓宅村)建靈著廟。”由此判斷,廖長官的治所應在靈著廟西北約三里處,也就是如今安溪縣政府的所在地。
地址確定后,廖儼又不辭勞苦,組織人力物力,開始建造城池。安溪民間至今仍流傳“廖牛索”的故事,話說當年廖儼為解決筑城所需,組織各個家庭大量制作并捐出麻繩,甚至連自家使用的牛繩也捐出。正是在廖儼的苦心經營下,小溪場場治終于初具規(guī)模,為后來的安溪縣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廖儼為安溪作出的重要貢獻。
南唐統(tǒng)一閩域后,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由于小溪場日益發(fā)展,地位不斷上升,清源軍節(jié)度使留從效批準小溪場長詹敦仁的請求,正式建立清溪縣。首任清溪縣縣令詹敦仁,為表彰廖儼建設小溪場的功績,曾上書南唐朝廷,敕封廖儼為“上柱國”,賜宅“忠愛堂”匾額。北宋建隆三年(962年),廖儼病逝,就葬在其嘔心瀝血30年的小溪場周邊(今城廂鎮(zhèn)圓宅村),詹敦仁親自在縣城城廂圓宅村附近為他選擇一塊“飛鴉落洋”墓地,并親題墓碑“清溪長官廖氏祖墳”八個大字,以示敬意。廖長官的墓地俗名“烏鴉墓”,安溪縣人民政府于1985年10月將之列為該縣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烏鴉墓”周邊建起了安溪的金融中心和行政服務中心,墓地仍被很好地保護著。
盡管廖長官開發(fā)安溪勞苦功高,然而,泉州和安溪的地方志對此的記載卻只有前面提及的寥寥幾句,廖氏后人對其開發(fā)小溪場的事跡也是語焉不詳。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廖氏后人向記者出示廖氏族譜,其中收錄了一篇清朝進士、翰林院編修李天寵紀念廖長官的文章,道出了其中的緣由:“前人(廖長官)功德湮沒弗彰,是在君子陰行善事。”按我們今天的話說就是,廖長官做了很多有功于民的事,卻非常低調,不喜歡張揚,致使他的公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湮沒。據介紹,李天寵是李光地的侄子,這篇文章是在李光地的要求下寫的,當時李光地正在“監(jiān)修邑志”“慨長官言猶在耳”,為使前人公德不至湮沒,故撰文記之。
官橋留存故居
縣城建館紀念
廖儼開發(fā)小溪場,勞苦功高,也得到上司的賞識。據載,閩王曾多次招廖儼入王府為官,皆被婉言謝絕。后來,閩王又想贈給他大片土地,也被他以“無功于民,輕易受業(yè),天理不顯,民心不順”為由,敬謝不受。他持守高潔,甘于淡泊,由此亦可見一斑。
安溪官橋上苑廖氏宗祠
廖儼故居在安溪積德鄉(xiāng)新溪里象苑(即現(xiàn)在的官橋鎮(zhèn)上苑村)。廖儼晚年在此處開墾,并和子孫們定居于此。
記者近日來到廖儼故居,發(fā)現(xiàn)這里現(xiàn)存“上苑一世祖”宗祠一座,造型保留中原規(guī)制,有一大廳二大房一內埕。內埕圍墻與主體建筑相連,一大門兩側有小門,坐東北向西南方向。大門口有大埕和外埕,大埕左右各豎兩副旗桿石夾。外埕左前有一象牙形池塘,占地面積近800平方米。選在“七星墜地,兩象交牙”之處,后坐鐵峰山,前朝彌勒山,左犀山,右駟馬山,二峰拱峙,藍溪環(huán)繞。廖儼子孫日益蕃衍,現(xiàn)有子孫約70萬人。遍布今安溪長坑、尚卿、官橋等地,蔚為大姓,代有聞人。明清時期,又有諸多裔孫,移居國內的臺灣乃至海外的東南亞地區(qū)。
廖長官紀念館展示其歷史貢獻
如今,在安溪縣城東岳寺西側,建有廖長官紀念館。據了解,五代后周顯德年間(954—960年),邑令王直道偕邑紳建廖公祠,于邑署大門內西側崇祀。世事滄桑,廖公祠歷代屢經重修,全以民望。后來,廖公祠損毀崩壞。20世紀90年代,在海外僑胞廖苑生等人的資助下,廖長官紀念館得以重建,新址搬遷至安溪東岳寺西側。楊成武將軍還為紀念館題名。2002年5月,廖長官紀念館被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紀念館依山而建,景致秀麗。
廖長官紀念館大門
廖長官紀念館在搬到今址時,曾搜尋舊址的一些文物,僅得石鼓一對,現(xiàn)紀念館辟出一個房間專門保存。走進廖長官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鳳山碑林,碑名由中國書協(xié)名譽主席、原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沈鵬(已故)題寫。廖長官紀念館坐西北向東南,主體建筑廖公祠仍樹“忠愛堂”牌匾,大殿面積266平方米,宮殿式結構,重檐歇山頂。大門外及左右走廊豎立10根大石柱,雕刻名家對聯(lián),很有藝術價值。正面兩根朝八仙的石龍柱,活靈活現(xiàn),雄偉壯觀。走進殿內,便見端坐正堂的廖長官塑像,頭戴長翅帽,身披朱紅袍,左右為福德、功德兩龕。
據介紹,如今,廖氏后人每年分春秋兩次祭祀廖長官,地點分別在廖儼故居和廖長官紀念館。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