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遇檔案
泉州鯉城區(qū)洪衙埕巷,位于鯉中街道東華社區(qū),東起菜巷,西抵西邊巷,屬于泉州古城的東隅袞繡鋪通天境。洪衙埕巷鄭家大厝在1967年改造中,修一條南北公共通道,讓洪衙埕巷連接泉州五中桂壇北校區(qū)前的何衙埕巷。
洪衙埕巷示意圖(陳慧芬/制圖)
俯瞰“倒T字”形的洪衙埕巷
洪衙埕巷巷口
1967年 “洪衙埕鄭”大厝改造引轟動
洪衙埕東側的泉州五中籃球場(原泉州三中所在地)
百余米的洪衙埕巷內,有十多戶人家,多數屬于 “洪衙埕鄭“,據洪衙埕5號的鄭文強介紹,鄭家清代以前居住在泉州古城花巷的許厝埕,自己往上第五輩的天祖鄭以銓與其兄鄭以寬均是清道光年間舉人,其中鄭以銓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中舉,誥授軍功五品,奉政大夫,在河南新鄉(xiāng)、襄城、項城任過知縣。
由四川總督蘇廷玉記,鄭以銓書的《溫陵文昌廟碑記》。(鄭文強/供圖)
鄭文強介紹說,鄭以銓于清咸豐四年(1854)去世后,由長子和次子掌管家業(yè),因有經商才能,后來在泉州城內開設多處錢莊,10年后的清同治三年(1864),花500多兩銀子在洪衙埕向王氏買下舊房,改建成五進五開間雙護厝的大厝,從如今的泉州五中桂壇南區(qū)一直延伸到泉州五中桂壇北區(qū),面積之大在泉州古城少見。鄭家從清代同治年間從許厝埕遷至洪衙埕,已有160年,被遠近居民稱為“洪衙埕鄭”。
鄭文強回憶,以前洪衙埕的這條南北通道并不存在,記得小時候的洪衙埕鄭家大厝規(guī)模龐大,構件精美,有雙手抱不過來的木柱。1967年,鄭家大厝進行了第二次改造,由當時的鯉中公社建筑隊改造成9間大厝,由于風格統(tǒng)一,外觀精美,有點像華僑新村的建設,不同于洋樓別墅,而是古厝版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很多人前來觀看。在這次改造中,從鄭家大厝中開辟出了如今的這條南北通道?,F在,洪衙埕內的多數房子已經進行了第三次改造,留存3座保持著古民居特色。
洪衙埕1967年改造后的傳統(tǒng)大厝
靜謐的洪衙埕巷,住戶多數屬于“洪衙埕鄭”。
鄭家一份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的地契中, “洪宅厝”(標示處)就已存在。(鄭文強/供圖)
這里走出“守護泉州戲曲弦管寶庫的人”
“洪衙埕鄭”有著良好的家風傳承,走出過不少學者和官員,如鄭文強的叔叔鄭國權,曾任晉江地區(qū)文化局副局長、泉州市文聯(lián)常務副主席,退休后任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副社長、社長,從2018年開始,改任泉州地方戲曲研究會名譽會長,被譽為“守護泉州戲曲弦管寶庫的人”。
鄭國權介紹,伯府埕北接詹衙埕,因明代刑部尚書詹佑庇府第在此而得名,所在地被稱為詹衙埕;詹衙埕北接尼姑庵青蓮堂,如今青蓮堂已遷至城南;青蓮堂北接洪衙埕;洪衙埕北接何衙埕。因為這里屬于泉州古城政治文化中心,因此官員大厝集中。
鄭家大厝的古井如今還剩兩口,這是其中之一,如今井水用來沖洗灌溉。
洪衙埕巷口的這口方形井頗有滄桑感,但據鄭文強回憶,這并非古井,是1967年鄭家大厝改造時挖掘的。
洪衙埕西側是承天寺,北側,東側,南側均有泉州五中校園。
在明清泉州鋪境史料中,將洪衙埕巷列入泉州古城的東隅袞繡鋪廣靈境,但在鄭家多份清代地契中可以看到,洪衙埕屬于袞繡鋪通天境,而且在鄭文強的記憶中,洪衙埕以前過泉州民間的“普渡節(jié)”時,日期也是按照通天境來進行。洪衙埕巷北側的何衙埕巷,據《泉州市地名錄》記載,巷名源于清乾隆年間,泉州人為祀奉明朝亳州守城戰(zhàn)死的知州何燮,曾在這里建何忠壯祠,而鄭文強曾聽老輩人講述,何衙埕的名字,或許為明代大學者何喬遠的故居所在地。
不長的洪衙埕巷,有著觸目可及的歷史沉淀,追尋這些歷史人物的軌跡,一幅幅歷史畫卷已徐徐展開。
策劃 ▏許志榮
文圖 ▏王了
視頻 ▏點創(chuàng)傳媒
統(tǒng)籌 ▏楊瑩 洪燕如
注:本文撰寫過程中,得到鯉中街道、東華社區(qū)居委會、陳日升、鄭國權、鄭文強等的大力協(xié)助,在此一并致謝。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