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泉州晚報社“海絲時光”視頻號發(fā)布了舊時市區(qū)鐘樓百貨的一組影像視頻,喚醒不少老讀者的美好回憶。昨日,記者聯(lián)系到這組老照片中的兩位主人公——百貨大樓副經(jīng)理許建輝和負責絲綢布柜的王一峰,讓他倆給我們講講鐘百大樓里的那些往事。
在鐘百負責布柜的王一峰
63歲的王一峰
開業(yè)時人山人海
柜臺玻璃擠破好幾塊
“已經(jīng)忘記是誰拍的了,當時的我20來歲。”今年63歲的王一峰是“鐘百的紡織品柜臺”這張照片中的主人公。自16歲入職,他經(jīng)歷了鐘百自開業(yè)到關(guān)閉的全過程。
“197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30周年的當天開業(yè)。上午8點開門,五六點大門口就排滿了人,當天柜臺的玻璃都被擠破好幾塊。”王一峰當年負責絲綢布匹柜臺,他說當時百貨公司賣很多東西,生活用品就不用說了,文體用品、金銀首飾、鐵木家具都有。“我們柜臺不僅有絲綢,還有花布(棉布)、化纖布、色布。一開始員工都受聘于百貨公司,所有商品統(tǒng)一定價。后來隨著私營經(jīng)濟的發(fā)展,柜臺長或員工可以承包柜臺。”王一峰當年承包了絲綢布柜,直到2001年鐘百關(guān)閉。
1988年,鐘樓百貨大樓在街頭的拍賣活動,據(jù)說是全國首創(chuàng)。照片中的人物便是百貨大樓副經(jīng)理許建輝。
66歲的許建輝
拍賣促銷人氣火爆
大樓外增設夜市“擺攤”
照片里,一名年輕人一手拿喇叭,一手提錄音機,照片上有配文:“700元的錄音機今天特價300元!”畫面中的年輕人便是當年百貨大樓的副經(jīng)理許建輝。照片是日本NHK電視臺來泉州錄制《海上絲綢之路》專題片時,碰巧遇到鐘百在搞“大拍賣”活動所拍攝的。
今年66歲的許建輝在1981年部隊轉(zhuǎn)業(yè)后到百貨大樓負責家電柜臺。他介紹,百貨大樓經(jīng)營七八年后,為了搞活經(jīng)濟,頭腦活躍的吳天助總經(jīng)理策劃了很多促銷活動。“優(yōu)惠大酬賓、讓利促銷、商品聯(lián)展、大拍賣……促銷時,二三十個柜臺在大樓外擺攤,現(xiàn)場非常熱鬧。”許建輝回憶,大拍賣被稱為“荷蘭式拍賣”,先出低價格再競價。“比如商品定價300元,消費者覺得貴就會喊250元,我們覺得這價格可以賣便給他,如果還有人想買這件商品,就會加價。”許建輝表示,拍賣在當時還很少見,一開始大家覺得好玩也會亂喊價,但幾次下來就正常了。除了拍賣,還有促銷和有獎銷售。因為各項活動搞得熱鬧,當時鐘百還增設了夜市,從白天一直賣到晚上10點。
姑娘們在鐘百買新衣(王端立供圖)
瓷器柜臺 (王端立供圖)
限量供應憑票購買
春節(jié)前幾天忙得嗓子啞
當年,泉州中山路是泉州最熱鬧的商業(yè)圈。除了最“年輕”的鐘樓百貨,還有南門百貨、南國建成百貨、泮宮百貨等。
今年65歲的江曄當時在南門百貨負責服裝柜臺。她回憶,南百最緊俏的東西是只能憑票購買的限量商品,尤其是上海來的洗滌用品。
“春節(jié)前半個月是最忙碌的,那時候人們很少買衣服,只有到換季和過年時買的人才多,城里的、鄉(xiāng)下的,都集中在那幾天來買。”江曄回憶,那些年的衣服款式也不多,所有款式柜臺都會掛出來,來買衣服的顧客說要哪一款,報一下身高體重,柜員再從柜臺里拿出來給顧客試穿,可以的就包走,不合適就要再疊整齊放回去,“我們從早上8點營業(yè)到下午6點,一天就干兩件事,不停地說話和疊衣服,那些天嗓子都是啞的”。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