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地的弟弟也掌握了補鞋這門手藝
街頭修鞋攤日益稀缺
手藝人執(zhí)著于老行當
銼鞋跟、墊膠皮、涂膠水、釘鞋釘、割膠皮、再打磨……一整套熟練的流程下來,原來有傷有病的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這就是林師傅一家人街頭工作的真實場景。然而,隨著時代變遷,修鞋匠這份手藝正變得日益稀缺。而今,街頭修鞋匠越來越少,那個屬于老輩人的手藝,也正隨著年邁修鞋匠們的老去,未來或將塵封于歷史。
對于手工修鞋這一行當來說,一些裝修高檔的皮鞋美容店誕生了,而手工修鞋攤卻漸行漸遠。不過,林海地還是執(zhí)著地相信,有人穿鞋子,鞋子壞了,就會有人來修,有生意,他就能吃飯。從他的言語中,記者能感覺到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生存的位置和快樂的空間,也感到了生活的充實與快樂。
【記者手記】
修鞋匠、打鐵匠、磨刀人目前還能看到,但像石匠、打井匠、秤匠等已經(jīng)很難看到了。老早以前,這些老行當遍布街角巷尾,如今,卻顯得那么遙遠。甚至有很多老行當年輕人都沒聽過。
隨著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和城市生活的巨變,高樓大廈替代了過去的窄巷小院,機器工業(yè)生產(chǎn)壓縮了手藝人的生存空間。那些牽系著老百姓日常生活點滴的老行當,因市場和繼承人的缺失正在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老行當所代表的是歷史,代表著父輩們過去的回憶和生活方式。如果再不加大對老行當?shù)年P注和保護?;蛟S,以后我們的孩子就只能在電視和文獻資料上看到祖輩們生活的場景了。
來源: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