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閩南宗教 > 正文
宗教之世界 開放之泉州
發(fā)布時間:2013-05-26 來源:泉州晚報

  

 

  開元寺西塔上的猴行者雕像,有學者認為這就是《西游記》中孫悟空的原型,來自印度敘事詩《摩羅衍那》中那只能騰云駕霧的猴子,它是隨著佛教的傳播來到泉州落戶的。 (陳英杰 攝)

  宗教進入泉州時間

  究竟從何時開始,各種宗教在泉州這片文化沃土落地生根,并傳承至今,形成多宗教和諧共生的格局?梳理一番宗教在泉州的傳播以及發(fā)展歷程便可了然。

  佛教在泉州傳播甚早。西晉太康九年(288年),南安九日山建造了第一座佛寺——延福寺,為福建第二座佛寺。當時,中國佛教尚處于譯經(jīng)階段,而延福寺規(guī)模宏大,極盛時期有54個支院。

  唐代泉州海上交通開始興起,經(jīng)濟繁榮,佛教文化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到民眾的日常生活中。唐代泉州共建有佛寺45座,著名的有開元寺、東禪寺、焚天寺等。名僧有匡護、懷暉、令言、智亮等。唐、五代、宋、元等時期是泉州佛教最為鼎盛的時期。

  道教在泉州傳播有著悠久歷史,早在秦漢時期就有方士活動,其后歷代都有道教人物修隱于清源、紫帽等名山,留下了許多史跡。西晉太康年間(280—289 年),泉州建造了規(guī)模宏大的白云廟(后世改稱元妙觀)。唐代,因為唐朝統(tǒng)治者自認是道家老子的后裔,道教得以迅速發(fā)展。明清以后泉州道教逐漸走向世俗化。

  唐宋時期,泉州佛、道興盛,寺廟宮觀眾多,氣勢宏偉,建筑藝術(shù)精致。一千多年來,泉州相繼建造了佛、道教寺廟宮觀數(shù)以千計。

  唐代初期,伴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興起,伊斯蘭教傳入泉州,是伊斯蘭教最早傳入中國的地區(qū)之一。元代是泉州伊斯蘭教鼎盛時期,府治所在地曾建有清真寺七座,直至元末走向衰落。

  古基督教,中國稱為景教,于唐貞觀九年(635年)傳入中國,有石刻表明當時可能也曾經(jīng)傳入泉州。元代,基督教隨元軍從中亞、內(nèi)蒙古等地東進南下,傳入泉州,后隨元朝的覆滅而湮滅。明末古基督教再度傳入福建,清初被禁。近代基督教則在五口通商后傳入。

  摩尼教,舊譯“明教”、“明尊教”等,是伊朗古代宗教之一。摩尼教傳入泉州時間在唐代。

  印度教傳入泉州的確切時間未見記載。但從一些石刻遺物和族譜資料看,宋元時期印度教曾在泉州傳播。

[責任編輯:阮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