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泉州南音傳承探究
發(fā)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wǎng)

  南音之所以能世代相傳,久唱不衰并新人新曲不斷涌現(xiàn),這與南音藝人對南音的執(zhí)著追求與默默奉獻是分不開的。歷史上泉州這一南音的發(fā)祥地就擁有眾多的技藝精深的藝人,他們不僅在泉州,而且在閩南各地區(qū)以及海外、港、澳、臺起了主導作用。自古,海內(nèi)外就有從泉州引進資深藝人去設館授徒的現(xiàn)象。用泉南腔予以吐音叫字的演唱規(guī)制一直沒有改變,如若失去這一特點,就不算是南音了,這是眾所皆知的知識。

  泉州的南音藝人,歷史上曾記載有陳登垣、林必坷、丁夢高、蒲井先等。其中丁夢高的高足有陳武定;而陳武定的高足則有莊詠沂、何天錫、吳瑞德、邱志竹、陳天波等,以后諸先均為泉州著名的迥風閣、升平奏的骨干。他們一代傳一代,“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解放后,特別是開放改革以來,南音藝人就多得讓筆者無法一一列舉了。

  南音那種循琵琶骨干音而自由潤腔的唱法,它保留了唐以前漢族古老的民族唱法,其唱、奏者的二度創(chuàng)作極富隨意性。由于南音的歷史久遠、流播深廣,派別極多,因此藝人們之間對于各自的唱、奏法卻十分自信、有的則異常固執(zhí),經(jīng)常產(chǎn)生爭執(zhí)或爭論也屬正常現(xiàn)象。成立于上世紀70年代的“泉州市南音研究小組”,每周在市工人文化宮活動一次,規(guī)定每人必帶一首新作并要求用簡譜寫旋律。會上爭論之劇烈遠遠超過新音樂工作者的創(chuàng)作筆會??捎幸馑嫉氖?,若有人問他:“為什么這樣做韻(寫旋律)?”一般都會這樣回答:“是阮(咱)先生教的”,可見,藝人們對其師承之路堅信不移。

  南音藝人受聘到某地開館授徒的,人們稱他為南音先生,與一般行當?shù)膸煾迪啾葏s更受青睞,地位也相對高些。他們有的在名館閣開科;有的則業(yè)余傳藝。抗戰(zhàn)勝利后,有位豐州人,叫吳序抗,他在浮橋教私塾,業(yè)余時間默寫南音指譜,有時也自彈自唱以自娛。學生競相要求“抗先”兼教他們唱南音。從此,“抗先”又教私塾又教南音?,F(xiàn)在活躍于泉州南音藝壇的名藝人吳天增、張金泉、肖英灶、張德意均為當年“抗先”的愛徒。據(jù)王今生市長介紹,他家鄉(xiāng)豐州鎮(zhèn),像吳序抗這樣的南音愛好者多得是。可見,豐州古鎮(zhèn)也是南音人才濟濟的地方。南音先生一般在對學生口授心傳之中,要求嚴格,一絲不茍。然而生活上對學生則關心有加,師徒情深、配合默契。學員們只要刻苦學習,持之以恒,一般都會學有所成的。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