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泉臺交流 > 正文
金門尋訪“搶救歷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煙
發(fā)布時間:2013-06-06 來源:東南早報

群像 記憶深處 石匠夢回

 

 

  
早報記者走訪張贊南、駱建發(fā)等惠安石匠,找尋歷史的記憶。
 

 

 

    石工隊的存在時間很短,然而當(dāng)年懵懵懂懂到金門打石的石匠,卻為此付出了青春、親情、愛情,甚至更多。

    “金門碼頭快要動(閩南語“動工”之意),岳華(音,可能是金門駐軍軍官)下令調(diào)石工,新打石角(意為石頭)要填港……”陳炳源被張云龍收留后,為每天上山采石的惠安同鄉(xiāng)們寫下這樣的歌謠。

    很多當(dāng)?shù)厝藙t記得,孤身滯留異鄉(xiāng)的石匠,有人酗酒,有人終身未娶,有人家庭不和,有人疲于奔命無暇教養(yǎng)孩子……

    當(dāng)年的廈門石工隊上百人,分布在金門縣和臺灣本島,目前健在的不到10人。

    ■人物一

    張贊南:60年后 他成功幫師父“回家”

    張贊南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上面有兩個姐姐和一個哥哥。他17歲時父母雙亡,年紀(jì)小小就離開惠安,孤身一人到廈門投奔同鄉(xiāng)、采石場承包人鄭贊成。

    “我從學(xué)習(xí)打石起,就跟在鄭贊成身邊,從廈門一直跟到了金門,直到1958年。”到金門之后,鄭贊成帶他在小金門許祖成的隊伍里開山采石,后來又一起到金城鎮(zhèn)加入張云龍的隊伍。石工隊解散后,張贊南依舊跟著師傅,他們?nèi)膫€人采石,賣給當(dāng)?shù)鼐用瘛?/p>

    1958年,石匠們開始找不到活計,很多人決定去臺灣本島闖蕩,在金門未再結(jié)婚的鄭贊成也去了。“當(dāng)時我已經(jīng)結(jié)婚生子,身上沒錢,又要養(yǎng)家,所以沒有跟師傅走。”張贊南說,與鄭贊成朝夕相處多年,他早已把師傅看做親人,分別時依依不舍。

    孝心:

    為師傅掃墓幾十年

    鄭贊成在臺灣本島做石匠,工作辛苦,孤身一人又無人照料,身體很快就垮了。1972年,他告訴張贊南他得了嚴重的肺病,很想回金門。

    “我趕緊拜托朋友,輾轉(zhuǎn)將師傅接回金門,并聯(lián)系醫(yī)生為師傅看病。”可惜,鄭贊成回金門兩個月后就去世了。

    此后幾十年,每逢清明,張贊南都會為師傅掃墓、焚香燒紙錢。

    信義:

    奔波聯(lián)系 幫師傅“回家”

    石匠們在金門勢單力薄卻守望相助。張贊南記得,鄭贊成回小金門時,與另一個石匠住在一起,身后事料理完,那位石匠一直把鄭贊成的遺產(chǎn)——兩枚金戒指收藏在身邊,直到上世紀(jì)90年代回鄉(xiāng)探親,才親手將金戒指交給鄭贊成的兒子。

    “出門在外,同鄉(xiāng)之間講的是信義,即使師傅臨終來不及交代,我也知道他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張贊南說。后來他回到惠安,立刻聯(lián)系鄭贊成的家人,將鄭贊成的生前身后事告訴他的家人。

    回到金門,張贊南找到當(dāng)?shù)丶t十字會,詢問如何辦理遷墓手續(xù)。他多次往返金門和惠安之間,終于辦妥相關(guān)手續(xù)。

    今年,鄭贊成后人在金門遷墓,包括其后人在金門的食宿費用,共計2萬臺幣,也由張贊南一并支付。

    張贊南并不知道,他為師傅所做的這一切,成為匠人后人遷墓回家的范本。“張贊南為師傅遷墓,是在金門孤獨死去的匠人們骨灰回家的首例。”金門愛心基金會會長許金龍告訴記者,在張贊南身上,他看到了尊師重道的傳統(tǒng)美德。

[責(zé)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