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業(yè)網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泉臺交流 > 正文
金門尋訪“搶救歷史” 石匠往事并不如煙
發(fā)布時間:2013-06-06 來源:東南早報

孤山荒冢悵望故鄉(xiāng)60年

 

 

  新山義冢雜草叢生,不知埋葬著多少盼望歸鄉(xiāng)的孤魂。

 

 

  許金龍非常希望這些無主墳能盡早得到保護,并魂歸故里。

 

 

  11月19日,陳炳源的后代找到其破敗的墳塋,小小墓碑已湮沒于泥土中,后人只好徒手挖土露出墓碑。

 

  一棵小樹底下隨便一數就有至少三個墓碑。

 

 

  上百畝荒山上,成了牛羊放牧場,墳塋間到處是牛糞。

 

 

  荒草叢中,一塊小紅磚就是一個墳塋的標記。

 

 

  一座破敗的墓葬上長出了一棵大樹,仿若墓主人在眺望遠方的親人。 

 

    金門愛心基金會會長許金龍將早報特派記者此次金門行稱作“搶救歷史”——“必須有人記錄這段歷史,那些客死金門縣和臺灣本島的匠人們,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回家看看,與親人團聚。希望看到報道的人,都能加入到幫助匠人們尋親的隊伍中,別讓孤魂繼續(xù)在無人問津之地悵望故鄉(xiāng)”。

    金門當地人關于墳墓有兩種稱謂,一為“冢”,二為“墓”。“冢”一般用來指亂葬在荒山上的異鄉(xiāng)人及本地窮人之墓;上世紀50年代,每個鄉(xiāng)鎮(zhèn)都出現規(guī)劃整齊的公墓,此后過世的人,包括異鄉(xiāng)人,基本上都葬在公墓內。

    新山義冢是一位洪姓善人買下,提供給客死異鄉(xiāng)的外鄉(xiāng)人的免費墓地。它的荒涼,若非親臨很難體會。

    背靠香蓮廟的一側山腳下有一條小徑上山,這是當地農民經年累月上山種地踩出的捷徑。

    山上日漸荒蕪的田地,已然成了農民放牛的場所。再往里走,就是義冢——沒有任何標志,義冢與農田和其他山頭唯一的區(qū)別,就是近一人高的荒草。

    據許金龍介紹,義冢最早的墳墓,可以追溯到清代。兩三百年之后,這里幾乎成了亂墳崗,各種墳墓縱橫交錯,甚至層層疊疊地擠在一起,偶爾見到幾個被掏空的墳冢,“那是被墓主人后代遷到臺灣本島或者金門縣的公墓去了”。為早報特派記者領路的,是惠安同鄉(xiāng)會會員莊順良,他說,現在留下來的墳墓,大多是外鄉(xiāng)人的,死后葬在這里,與親人永遠失去聯(lián)系。

    就算是公墓里的外鄉(xiāng)人,也同樣孤獨。在金山公墓和金城鎮(zhèn)的基督教公墓內,許多刻著惠安、同安等地的墓碑,墓體坍塌,連字跡都模糊了。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