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當代藝術館新館側面效果 (娟娟 攝)
本報訊(記者 朱娟娟) “東亞文化之都·泉州”古城文化復興計劃——泉州西街首期項目正式啟動。作為西街改造的點睛之作,泉州當代藝術館新館設計方案首次亮相。被譽為“建筑界畢加索”的設計師弗蘭克·蓋里反復強調,“這是我職業(yè)生涯中最了不起的建筑之一,而且這個建筑只能屬于泉州。”項目策劃人蔡國強期待,泉州當代藝術館為世界和國人創(chuàng)造一個造訪泉州的理由。
這一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藝術館設計方案具有哪些特色,暗藏哪些泉州元素,待記者為你一一揭曉。
【眼前的新館】
當代設計理念 致敬泉州傳統(tǒng)文化
選址地點:西街麻紡廠舊址
主體建筑面積:14000平方米
材質:“玫瑰金”演繹“泉州紅”
采用鈦合金玫瑰紅色金屬板,是對泉州特有紅磚紅瓦和火紅刺桐花的再現(xiàn)。紅色的金屬板像波浪一般層層疊疊、錯落起伏,顏色隨光線變化,時而深沉時而鮮亮,彰顯泉州的多元與活力。
外形:動感造型表現(xiàn)屋檐與帆船
不規(guī)則曲線造型的外觀充滿動感,波浪狀的建筑外形讓人想起古城老宅翹起的屋檐,又仿佛泉州港口搖曳的帆船。設計師弗蘭克·蓋里被泉州的“泉”字吸引,在紅色金屬板里鑲嵌著很多透明玻璃,營造出流水從高處流淌而下的意境。好似泉水順著西街流淌潤澤古城,形成貫通泉州歷史與當代文化的氣脈。
藝術館正面像宮殿,背面像城墻,形狀呼應臨漳門;側面像塔樓和藏書閣,形狀呼應刺桐花。
來源:泉州晚報 責任編輯:艾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