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土蓬萊第一山”美稱的九仙山,是一座集秀美風光、宗教圣地和文物古跡于一山的旅游勝地,位于德化縣西北部,距離泉州市區(qū)140公里,距離德化縣城關22公里,景區(qū)面積約35平方公里,主峰“尺五天”海拔1658米,現已開發(fā)彌勒洞、金頂、靈鷲巖寺、永安巖4個景區(qū),蓮花峰、廣欽寺景區(qū)正在開發(fā)中。山上的濕度、風速、霧天均居全國第二位,故有佛光、云海、霧凇等氣象奇觀。
人文歷史
九仙山是閩南地區(qū)的宗教圣地。早在南北朝,就不知有多少求道的隱士在山中煉丹修行。到了唐代開元年間,高僧無比與徒弟普惠創(chuàng)建了靈鷲巖寺之后,道家逐漸退出,佛教的香火卻長盛不衰,在明清時期,山中曾經建有大小寺院7座,靈鷲巖寺一度成為福建省佛教活動中心之一,其18支房派的900多位僧人遍布各地,許多高僧分布于89座寺院里擔任住持傳教,香火遠播閩臺及海外。
建筑風格
九仙山文物蘊藏豐富,唐代開元丙辰年(716年)開山僧鄒無比坐化前雕刻的彌勒石刻造像高2.7米、寬3.1米、周長8.90米,雕工精練,神態(tài)逼真,至今保存完好,是九仙山的鎮(zhèn)山之寶,還有元代雕刻的戴冠觀音石刻造像和千年古剎靈鷲巖、永安巖,歷經修葺,香火長盛不衰,遠播閩臺及東南亞各地,還有集元、明、清時期50余處摩崖字刻和詩刻,為九仙山增輝。
靈鷲巖位于九仙山巔東側,始建于唐朝開元四年(716年),寺的墻、柱均為石筑,釋迦牟尼等15尊佛像亦為石雕。明萬歷年間柱礎重修,新建山門石坊,德化知縣楊文正“一方凈土”題匾和永春知縣夏忠“勝跡維新”題匾于坊上。大學士張瑞圖,太仆丁啟睿,狀元學士莊際昌,進士戶部主事鄭沛,邑司訓甘天訓的題刻牌匾,懸掛于主殿兩側。清初整新兩殿,增置巖田。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
永安巖位于九仙山之南,赤水鎮(zhèn)銘愛村、大銘鄉(xiāng)大銘村的交界處。唐代開元年間,該地系九仙山僧鄒無比墾種荇菜之處,故稱“荇菜巖”。正殿的中梁用拱木組成的藻井,圓天畫著太極圈,結構精彩別致,獨具一格,明、清時期大學士史繼偕,進士翰林院檢討賴垓、太常寺卿李懋檜偕其侄進士李為觀、進士知府李道泰,先后為該巖題贈牌匾?,F尚保存的有賴垓的“法云真際”牌匾和民國時期的兩副木刻楹聯,寺之東側有護界亭1座。
旅游看點
九仙山景區(qū)面積約30平方公里。氣象景觀——云瀑、佛光;人文景觀——唐代石雕彌勒佛是九仙山風景區(qū)的獨特佳景。九仙山是歷代閩南著名的旅游勝地和佛教活動重要場所之一,是泉州市第一批重點風景名勝區(qū)。九仙山年均霧日300天、相對濕度87%、平均風速7.0米/秒,分別次于四川峨嵋山、千佛山、吉林天池,列居全國第二,山頂有全國重點、福建省惟一的高山氣象站——九仙山氣象站。山上由于長年云遮霧繞,風云變幻、經常出現云海、云瀑、佛光等氣象景觀;冬天,瑞雪紛飛,銀裝素裹,是閩南觀雪景的絕佳去處;還有高山奇葩——午時蓮,奇竹——四角竹,奇樹——一木四樹以及珍稀的蠑螈(四腳魚)。九仙山的奇石,千姿百態(tài),形態(tài)逼真:有仙桃石、壽龜石、夫妻蹺蹺石、旋轉石,還有的如鼓、如狗、如獅、如象、如法印等。異洞有蛇岳洞、九十九洞、摩云洞、齊云洞、彌勒洞等,“大者容數榻,小者蹲數人”。有的洞里有洞,有的洞洞相通,而彌勒洞,彌勒佛端坐洞中,光從石縫入,水從洞底出,洞頂佛光閃現,入洞氣象幽深、清凈,令人如臨仙境,玄妙神奇,堪稱一絕。
旅游小貼士
位于泉州德化縣西北部赤水、上涌、大銘三鄉(xiāng)交界處的九仙山風景區(qū)內的靈鷲巖和永安巖,都是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從泉州汽車站乘坐到德化的班車,走高速大約1個小時就能到達德化縣城;從縣城包車前往九仙山。也可從德化縣城乘坐“德化—赤水”的班車,到九仙山隧道下車;到九仙山隧道距離九仙山景區(qū)還有11公里,這段沒有公交車,只能徒步。所以最好還從縣城包車前往。
來源:泉州文化產業(yè)網 責任編輯:林思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