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是清明節(jié)。雖然恰逢雨天,但泉州市各地陵園依然有許多群眾前來掃墓,致哀思懷故人。當日,宏福園接待約1.5萬人次,皇跡山陵園接待約1萬人次。不少群眾使用鮮花、電子蠟燭等祭掃,以實際行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
帶上花束,祭掃親人。
四代20多人來掃墓
上午8時左右,記者驅(qū)車來到宏福園。彼時天空烏云密布,陸陸續(xù)續(xù)有群眾前來祭掃。人們扶老攜幼,拾級而上,祭掃親人故舊的墓碑。大家仔細地擦拭著祭掃的墓碑,然后擺上供品、鮮花、紙環(huán)等物,隨后致以哀思。
在傳統(tǒng)墓葬區(qū)一墓碑前,有四五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些老人均姓林,當中一位輩分最高,是這幾人的叔叔,今年已90歲,其余則為兄弟姐妹。“我在我們家排行老五,今天祭掃的是我二哥和二嫂。”90歲的林大爺坐在墓碑旁緩緩地說道,其余兄弟均已離世,自己現(xiàn)居廣州,每年清明期間都會回來祭掃。
“五叔好!五叔公好!”正聊間,該家族又陸續(xù)來了多名成員,他們多為林大爺?shù)闹蹲虞?、侄孫輩,甚至還有侄曾孫輩。到場的共有20多人,隨后,家族四代人在林大爺?shù)膸ьI(lǐng)下,一起祭掃親人,表達哀思。
“清明是我們懷念逝去親人的日子,也是家族難得的一次相聚機會。”林大爺說,家族成員分散在廣州、福州、廈門等地,平時聚在一起的機會比較少,清明節(jié)為大家提供了一次相聚的契機,祭掃完后,他們會舉行家族聚會共敘親情。
文明祭掃漸入人心
記者走訪兩處陵園發(fā)現(xiàn),得益于工作人員的引導(dǎo)和群眾配合,文明祭掃現(xiàn)象隨處可見。
在宏福園的草葬區(qū),一女子正在墓碑上描金。她告訴記者,此次祭掃的是自己的母親,母親生前崇尚節(jié)儉,她每次來祭掃僅進行簡單的獻花和描金。
在樹葬區(qū),陳先生和哥哥一起清理完母親墓碑前的雜草后,擺上了鮮花。“母親生前喜歡樹,且說過希望去世后不占用太多土地。”陳先生說,考慮到母親的意愿他們選擇了樹葬的方式,且祭掃時也盡量簡樸。
中午時下起了雨,記者來到皇跡山陵園也發(fā)現(xiàn),許多群眾在祭掃時用電子蠟燭代替普通蠟燭。
巡查防火片刻不停
當天,陵園內(nèi)的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堅守崗位,為文明安全祭掃保駕護航。
“我們出動了100人,基本每天都要從早守到晚。”宏福園保安陳先生說,清明期間防火巡查是他們的工作重點,園區(qū)許多地方都有保安人員在不停地巡查。
在宏福園大門口,來自泉州師范學院的志愿者為前來祭掃的群眾送上鮮花。負責人小陳告訴記者,大家在園內(nèi)各個點進行著送花、文明祭掃引導(dǎo)、便民服務(wù)點值守等志愿服務(wù)。
在皇跡山陵園內(nèi),記者看到,森林消防人員在冒雨巡查。“雖然下雨,但是防火巡查不能松懈。”一名森林消防人員說,防火非小事,許多墓碑前都有紙環(huán)、花籃等易燃物,即便下雨也不能放松警惕。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