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在一片農(nóng)田旁,泉州的第一座車站——泉州車站(現(xiàn)俗稱“舊車站”)建成投用,至今整70年。
“我就是從這里出市區(qū)、出省,走向遠方的故鄉(xiāng)人……”“載走了一車鄉(xiāng)愁”“回憶滿滿”……日前,泉州晚報社海絲影像庫視頻號“海絲時光”發(fā)布了一則舊車站的老照片視頻,引發(fā)不少老泉州人的回憶。這期“海絲時光”,我們采訪了三位曾經(jīng)在舊車站就職的老同志,請他們來講一講舊車站的老故事。
泉州舊車站于1954年建成投用,初期以短途客運為主。(泉州交發(fā)集團供圖)
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每天車擠人擁十分繁忙。(泉州交發(fā)集團供圖)
2005年,泉州舊車站結束50多年客運生涯。(海絲影像資料庫供圖)
2019年,泉州舊車站開始改造,保留原有蘇式建筑風格。(陳曉東攝)
修舊如舊的泉州舊車站,如今成為古城游客集散中心。(陳金華攝)
節(jié)假日車站乘客爆滿
檢票員從車門被擠到車尾
“那時候是唯一的車站,貨運、客運都走這里,非常擠,尤其20世紀80年代開始,做小生意的人多了,客流非常多。”今年剛好60歲的孫育青現(xiàn)在是泉運集團工會副主席,1981年入職舊車站時,他從檢票員做起。
“那時候很怕節(jié)假日,印象很深的是每年農(nóng)歷七月十五,惠安人這一天都要回老家,為了把乘客送回家,每到這一天從午后開始到晚上要增加三四十班的車次,那時候的班車40座的居多,粗略算,一天增加的乘客就有1200人以上。”孫育青說。
春節(jié)、元宵更是加班高峰期。“平常第一班車是6點發(fā)車,春運時第一班車提前半小時,候車室、車場、售票廳全部爆滿,到處調(diào)車,只要還有乘客就得增加班次,不可能讓人回不去呀。”孫育青回憶,那會兒,平常五六點下班的工作人員加班到八九點是常事。元宵節(jié)時還專門增開了“泉州—安海”專線,方便很多晉江人來泉州看花燈、踩街,得到晚上10點才能下班。
“工作人員站在車門口人工檢票,一邊檢票大家一邊往里擠,怕站不住,我都是一只腳站著,一只腳頂著車才不至于被人流擠走。”孫育青回憶,當年檢票組有個剛入職的小姑娘在車門口檢票,乘客太多,大家邊檢票邊往車里擠,小姑娘被從車門口擠到了車廂尾,車里擠滿了人,她沒辦法從車門出來,急得都哭了,最后只能從窗戶跳下來。
據(jù)介紹,舊站車的客運一開始以周邊縣市區(qū)的短途線路為主,后來開設福州、三明、漳州專線,1985年前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增設了到廣東、深圳的班車,成為泉州最早的跨省路線。“那時到福州一趟要四五個小時,票價才4.65元,到廈門也要兩三小時,票價是2.3元。”孫育青回憶。
20%以上職工有才藝
車站真實故事排演小品
“為了規(guī)范車站紀律,查票查得挺嚴的,主要是稽查私收票款、多收少票和逃票的情況。”今年55歲的莊俊中1990年入職舊車站的,當了一段時間的檢票員,之后進入稽查組,主要負責車站的運輸紀律。
“私收票款就是收了乘客的車錢但沒有給票,多收少票就是收5元的票錢給了一張4元的車票。當時一般是不定時抽查,查到了要數(shù)倍罰款。”莊俊中介紹,當時上車都是檢票員舉著個牌子把乘客帶到相應的車邊,一邊檢票一邊上,人工檢票根本來不及,“上車檢查時先問乘客到哪,然后檢查手中的車票,一核對就知道有沒有給票,有沒有多收少票。”莊俊中表示,逃票的乘客如果及時補票也沒什么,如果態(tài)度很差或惡意套票的就會處理,比如對于態(tài)度惡劣,手段隱蔽或拿過期的票代替等等就可以視為惡意逃票。
盡管那時舊車站的乘客很多,工作人員也很忙,但當時效益不錯,給員工的福利挺好,文體活動也開展得很不錯。
“我們那時候在大小節(jié)日都有文藝活動,七一、五四、五一、三八等等節(jié)日,唱歌、跳舞、演小品,組織職工分時段旅游,各種活動很豐富。”1984年入職舊車站的蔡景泉在單位做了很多工會的工作,當時他和三四名同事要負責整個車站100多名職工的工作。
“兩部分工作——慰問和文藝活動。慰問就是慰問退休人員、生病住院職工等等,而對于文藝活動,職工們熱情都很高。”蔡景泉介紹,那時候逢節(jié)日需要演出時,就從各個班組抽調(diào)人員,大家都是加班加點,自編自導自演,獨唱、二重唱、樂器合奏、小品表演樣樣都有。
“小提琴、手風琴、笛子、二胡都有,需要組織慰問隊到下屬車隊慰問,或者重大演出時,也會請專業(yè)的老師來指導,那時候整個車站20%以上的職工身上是有才藝的。”蔡景泉表示,演出的小品也是職工根據(jù)車站真實發(fā)生的拾金不昧、助人為樂等事件改編而成的,觀看時既真實又生動,“很有意思”。
責任編輯:蘇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