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shù)研究 > 正文
南音老專家考證南音起源古緬甸國
發(fā)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wǎng)

  翌年,泉州叛臣蒲壽庚殘殺南外宗正司宗子3000多人,焚毀其豪華院所,所有教坊藝術(shù)家一時無家可歸,掃數(shù)流散泉州民間。他們長年累月、先后相繼辛勞地教傳,終于開花結(jié)果:今天,泉州享譽國際的提線木偶戲蘇姓戲祖,稱來自杭州,似與南宋京都臨安蘇家巷的廿多家提傀儡同出一宗;泉州“天下第一團”(全國唯一(劇種)的劇團)的梨園戲劇團,是宋元南戲的一支;還有“國寶”泉州南音的五空管驃國樂唐宋燕樂調(diào)歌腔,至今仍回蕩寰宇,沁人心脾。泉州的趙宋后代于明萬歷二十七年修《南外天源趙氏族譜》,其中《南外趙氏家范》有條:“家庭中不得夜飲、妝戲、提傀儡以娛賓,甚非大體;亦不得教子孫僮仆習學歌唱、戲舞。諸色輕浮之態(tài),淫奔之禍,多由于此,均宜禁絕。”詮解當年司內(nèi)宗子們生活和歌、舞、戲喧鬧盛況的負面,作為一條告誡趙宋子孫“死于安樂”的慘痛教訓。流散在泉州民間的南外宗正司教坊樂工,將歌唱、戲舞中最為動聽的驃樂,百余年來代代反復(fù)教傳開展,于是有了泉州南音和梨園戲的五空管歌腔。尤其泉州南音,得自教坊藝術(shù)家和南音藝師的嚴遵古法,迄今仍最完整地保存驃樂各個特征,誠為可貴。后蜀主孟昶、仁慈施恩治國,深入人心,其樂工平日也受恩寵。故國驃樂南音得以世代相傳,功歸故主的維護承傳,因而樂工們也學花蕊夫人將他稱“仙”神化敬拜,很自然地也將此納入教傳內(nèi)容,以示不忘。歷來至今,泉州南音社團以及閩南、港、澳地區(qū)、臺灣省及東南亞諸國的,所以均奉孟昶為南音始祖,尊稱“郎君大仙”,立像供奉、行春秋二祭,實緣于此。這也證實驃國樂南音入泉的相關(guān)情節(jié)。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