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一共生產(chǎn)了558部故事影片,其中只有52部在海外22個國家和地區(qū)上映發(fā)行。這52部影片中有50部是中外合拍片。對合拍這種新的運作模式,中國電影該攻還是守?
近日,好萊塢著名電影人,電影《魔戒》、《變形金剛》等好萊塢大片的制片人湯姆·德桑托在“第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與中國企業(yè)簽約,并就地取材,以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封神演義》為背景,拍攝影片《封神天下》。
面對“中國故事+好萊塢團隊+世界頂級制片人+全球電影市場”這種新的運作模式,中國電影是攻是守,成為今年北京國際電影節(jié)上的核心話題之一。
中國電影如何走向海外
2011年,中國一共生產(chǎn)了558部故事影片,其中只有52部在海外22個國家和地區(qū)上映發(fā)行。這52部影片中有50部是中外合拍片。
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常常是通過舉辦“國際電影節(jié)”將國外的片商請進來,這是目前中國電影“走出去”的主要方式。另外,中國導演帶著電影去海外參加比賽并得獎,提升該片的國際知名度,也是“走出去”的另一種方式。
但這兩種方式的效果并不顯著,中國電影的世界市場份額仍然微乎其微。2002年,中國電影開始進入商業(yè)大片時代后,中國電影每年能成功走向海外的影片,幾乎都是合拍片。因此,中國電影走向海外又開拓了第三種方式:合拍。
2010年上映的電影《功夫夢》成為好萊塢制片業(yè)進軍中國的一塊試金石,這部影片獲得全球3.36億美元的票房。全方位的合作,讓不少中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嘗到了甜頭,大量中國電影進軍海外市場,合拍自然成為一種情不自禁的選擇。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徐毓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