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xué)術(shù)研究 > 正文
媽祖的成神與泉州海外交通的關(guān)系
發(fā)布時間:2013-05-23 來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3)《元史》卷二十,成宗紀(jì)載:"大德三年(1299)二月壬申(即二月二十日),加泉州海神曰護國庇民明著天妃。"又《湄洲嶼志略》卷二祀典稱:"成宗大德三年,加封輔圣庇民。詔曰:利涉洪波,顯造化難名之德。尊崇懿號,傳神明不朽之榮。申錫寵章,稟為殊典,可加封護國輔圣庇民顯佑明著天妃。"此次冊封,《元史》又重提媽祖為"泉州海神",較為至元十五年提的"泉州神女",意義更明確,媽祖不是泉州一般的"神女",而是特定的"海神"。為什么元朝朝廷不稱媽祖為"湄洲神女"或"莆田海神",而稱為"泉州海神",可見媽祖在元朝的揚名晉爵,都是泉州官方奏薦的成果。宋代以前提到媽祖的顯圣,始于宣和四年(1122年)路允迪出使高麗,"感神功,奏上。立廟江口祀之,賜順濟廟額。"路允迪使高麗沒有撰寫游記,倒是其隨從徐兢著了《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一書,記述各事。按路允迪為何知道福建有此湄洲之神,不得而知,而徐競先代為建州人,移居北方,諒能知之。但徐競在其書中只提到"福州演嶼之神"顯圣,按《長樂縣志》卷八神情祀條的記載,演嶼之神是唐代觀察使陳巖長子陳延晦,"乾符中黃巢陷閩,神憤唐室衰微??恢^人曰;吾生不鼎食以濟朝廷之急,死當(dāng)廟食以慰生人之望。既歿,祀于連江縣之演嶼。宋宣和五年,給事中路允迪使三韓,涉海遇風(fēng)濤,賴神以濟。歸上其狀,封協(xié)靈惠顯侯。賜廟額曰昭利。"除連江演嶼外,長樂縣十都及方安里均有廟,這位是福州一帶的海神。所以,路允迪當(dāng)時表揚的神祗不止媽祖一位,還有一位演嶼之神。其后來宋媽祖的加封原因皆為"神霧神濟興泉饑","以神助火焚強寇(以上均錄自《湄洲嶼志略》卷二封號。)宋代凡水旱盜疫之災(zāi)媽祖悉皆顯靈,并不局限于航海。媽祖的專職海神地位是元朝封天妃后才正式奠定的。

  (4)《湄洲嶼志略》卷二稱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遣官致祭天下各廟(媽祖廟)。"從是年八月初一祭直沽媽祖廟開始,由北而南,十月二十是祭湄洲廟,十月二十五以祭泉州廟結(jié)束,計祭祀十五處媽祖廟。其御祭文隨廟而異,皆提其保庇南北漕運之功。今錄湄洲廟是媽祖的降生地,當(dāng)然要崇祀紀(jì)念,泉州廟則是媽祖發(fā)祥之處,并且功及海外,庇及社稷,更要崇祀紀(jì)念。在當(dāng)時十五所官方承認(rèn)的天妃宮中,以泉州,湄洲二廟最重要,故祭祀以湄洲廟泉州廟結(jié)尾。

  "十月二十戊申日,湄洲廟御制文曰:惟乾坤英淑之氣,郁積扶輿,以篤生大圣。炳靈于湄洲,為天地廣載之恩,為國家弘治平之化。特命巨恭詣溟島,虔修崇祀,秩視海岳,光揚今古。于戲休哉!"

  "十月二十五日癸丑日,泉州廟御制文曰:圣德秉坤極,閩南始發(fā)祥。飛升騰玉輦,變見藹天章,海外風(fēng)濤靜,寰中麟鳳翔。民生資保錫,帝室借匡襄。萬載歌清宴,昭格殊未央。"

  從以上兩篇御制文的內(nèi)容分析比較,同樣是一尊媽祖神,元朝皇帝對不同廟宇的同樣神象,其評價很不一樣。對湄洲廟,皇帝只肯定其地鐘靈,因而出生了這位神祗,從宗教意義加以頌揚。對泉州廟則認(rèn)定其"閩南始發(fā)祥"的地位,"海外風(fēng)濤靜"的神力以保護海上交通貿(mào)易的暢盛。"民生資保錫,帝室借匡襄",對國計民生江山社稷都需要媽祖的庇佑。從政治經(jīng)濟意義加以表彰。超過了對湄洲廟的宗教頌揚。

  中國歷朝政府和人民歷來例崇敬媽祖,但有不同的角度,第一種是信仰的道教化。宋封媽祖為"神女"、明崇禎帝封"清靈普化慈愛應(yīng)碧霞元君",清嘉慶皇帝封"天上圣母無極無君"等都屬此類。第二種為官爵化,宋高宗封"靈惠夫人",宋光宗進其爵為"靈惠妃",元世祖進封"護國明著天妃",清康熙皇帝封其"天后",都按照朝廷婦女的封爵而封之。第三種是人格化,民國初,北洋政府稱她為"孝女",鄭貞文《閩賢事略初稿》亦列她為"福建名賢"。最近有人稱她為"海峽和平女神"。但任何一種角度都帶有"圣人以神道設(shè)教"的儒家思想,帶有"護國安民,利生化善"政治教育意義,都服務(wù)于某種政治目的。

[責(zé)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