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的成神與泉州海外交通的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3-05-23 來源:泉州海交史研究
(7)興化及泉州的媽祖廟的建造年代,茲按其先后列下:
湄洲天后宮,《天后志》稱:"僅落落數(shù)椽,祈禱無虛日。后有商人三寶捐金創(chuàng)建廟宇。宋仁宗天圣中(1024-1032年),神光屢見,鳩資拓地。"
莆田圣墩天后宮,在莆田城東,建于水宋元祐元年(1086年)。北 莆田白湖天后宮,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建。
仙游楓亭天后宮,北宋元符初(1098-1100年)建。
莆田天后宮,《重纂福建通志》載:"在城內左廂,號文峰宮。元至正十七年(1280年)建。
泉州天后宮,據(jù)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六引《隆慶泉州府志》載:"宋慶元二年(1196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里人徐世昌倡建。寮當筍江巽水二流之匯,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zhèn)南橋內,而是宮適臨浯浦之上,……歷代遣官齋香詣廟致祭。"
至于全國的媽祖廟,元朝天歷二年(1329年)所列御祭的廟共十五處,北至河北,南止泉州,都是由泉運糧北上的海港所經之處。廣東省未有列名。北京之有廟,遲至明永樂十七年91409年)才建造,那已是鄭和數(shù)次下西洋后之事了。
(8)泉州南門沿江,古無橋。乾隆《泉州府志》卷十引《閩書》說:"舊以舟渡,宋嘉定四年(1211年)郡守鄒應龍造石橋,長一百五十余丈,翼以扶欄。以近順濟宮,因名順濟,俗呼新橋。"泉州這個關系海陸交通的大石橋的得名,乃因鄰近媽祖廟之故。"順濟"是北宋徽宗最初封媽祖廟的廟額。橋以廟名,可知當時媽祖的聲名大著也。同時,泉州奉妃媽祖的"順濟宮",以及以順濟命名的"順濟橋",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處于水陸交通要道的南門,據(jù)元莊彌邵所撰鎮(zhèn)南門碑稱:"元世祖混一區(qū)宇,梯航萬國,此其都會。……一城要地,莫盛于南關。四海舶商,諸番琛貢,皆于是乎集。"把廟和橋在這個東方大港的入城隘口,無異是把媽祖向世界作最廣泛的宣傳廣告,使媽祖不斷揚名。從宣傳效果來看,建在泉州南門的順濟廟和橋的作用,遠非建在莆田海濱的湄洲順濟廟可以比擬。
縱觀上述資料,莆男包括湄洲的媽祖廟時代最早,建于北宋,但都是小型廟宇。次為泉州的媽祖廟,建于南宋,卻是官方贊助的大型廟宇,可見泉州廟與湄洲廟的彼此相等地位。
總之,如果媽祖只局限在莆田湄洲顯圣,充其量只是一尊局部地區(qū)信奉的神祗。媽祖一則因生長于海濱。二則因被引進至當時海外交通貿易繁盛的泉州港。三則因經元代朝廷正式確定她是海神,代替南宋法定海神泉州九日山通遠王的位置。四則 因隨泉漳莆人民的北向海遠及僑居南洋,開發(fā)臺灣,圣跡四播。即如宣和四年(1122年)媽祖的首次受封,也因與海外交通有關系。看待媽祖之成神,如只說是莆田湄洲地靈所鐘,故產神靈,而不聯(lián)系歷史上的經濟、政治、軍事背景來考查,不聯(lián)系泉州的海外交通史,貿易史、移民史、軍事史來研究,只能局限于低層次的神權論,對當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建設與發(fā)展無補,對社會科學的發(fā)展無補。
又萬歷《泉州府志》卷十七載:"黃巖孫,字景傅,惠安人。寶祐四年(1256年)進士,授仙溪尉。興學校,通水利,建橋梁,修邑志。"部由泉州人主編的南宋仙游縣志,對媽祖的身分說她生前是"巫"?!墩f文》卷五上,巫字的解釋為:"視也,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說明南宋莆仙的地方志書認為媽祖當時只是"巫",還沒有達到神的地位,以后才逐步成神的。
南宋著名學者莆田人劉克莊對泉州當時海外通商的發(fā)達,據(jù)《后村大全集》卷一二,有題為《南廊》的詩,作如下描述:"閩人務本亦知書,若不樵耕必業(yè)儒。惟有桐城(即泉州城)南廊外,朝為原憲(孔夫子的窮學生)暮陶朱(大富翁)。"
一位莆田鄉(xiāng)曲的"巫",如沒有被引進到東方大港經濟發(fā)達的刺酮港,其知名度是很難提高的。引據(jù)莆仙先賢的資料,也可為作旁證。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