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術研究 > 正文
閩南人外遷及其語言文化的流播
發(fā)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wǎng)

  (三)閩南人外遷浙江、江蘇

  閩南人外遷既向南開拓,同時也向北開拓。明清時期,有不少漁民外遷到浙江南部溫州地區(qū)的平陽縣,以及沿海一些地區(qū)。據(jù)調(diào)查,現(xiàn)在浙江說閩南話的人口約近100萬人。閩南人遷徙浙江的居住地分布如下:

  溫州地區(qū)--平陽縣約30多個鄉(xiāng);溫嶺縣城--石塘一帶;玉環(huán)縣城--坎門鎮(zhèn);瑞安縣城--北麂島;蒼南縣城--大部分地區(qū);舟山群島--若干漁民區(qū);洞頭縣城--本島、半屏島、元角、倪嶼等島。

  1980年筆者曾經(jīng)到平陽縣調(diào)查閩南人遷徙的歷史及閩南方言片形成的過程。據(jù)許多平陽閩南人的宗譜記述,閩南人大多數(shù)是在明清時期陸續(xù)遷到平陽定居的。略舉幾例:

  據(jù)山門鄉(xiāng)《黃氏宗譜》記述,下東山村黃氏祖先於明代洪武年間,從福建泉州遷來??邦^村《周氏宗譜》記述,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周氏祖先從廈門南岸逃來。 睦源鄉(xiāng)《李氏宗譜》記述,太監(jiān)地李氏祖先于清代順治年間由泉州南安遷來。南雁鄉(xiāng)《陳氏宗譜》記述,陳氏祖先陳君敬於明代萬歷年間由漳州府遷來。青街鄉(xiāng)《池氏宗譜》記述,池氏祖先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泉州遷來。

  顯然,閩南人遷徙浙江平陽縣均在明清時期,其中,以泉州一帶的漁民居多。

  筆者在平陽與移入的閩南人可以用閩南話溝通,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

  江蘇宜興縣屬於吳方言區(qū),全縣流行吳方言。然而,在宜興的東南部大約有13個村居住著閩南人,村民們在村裡、家裡講閩南話,到村外縣城都要講吳方言。

  筆者曾在1981年到離宜興縣城不遠的銅鋒鄉(xiāng)梅園村進行方言調(diào)查。梅園村居住的閩南人,絕大多數(shù)都姓林。年紀大的村民們都說他們的祖先是福建漳州人,在清朝末年由浙江溫州地區(qū)平陽縣遷來。所以當?shù)厝朔Q梅園話為溫州話。查其《西河林氏宗譜》,此宗譜初刊于清代道光三十年(1851年),全書共七冊。宗譜記述林氏家族於明代崇禎年間由漳州府龍溪縣溪園村遷至浙江平陽縣山門鄉(xiāng)。清代末年又從平陽遷到宜興的梅園村。筆者入村後,當村民得知筆者是漳州人時,眾多的村民都圍過來用閩南話說:“祖家來人吶,祖家來人吶!”他們一代又一代盼望能有機會回龍溪縣溪園村祭祖,所以對祖家的來人格外激動。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