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泉州文化產(chǎn)業(yè)網(wǎng)首頁 > 東亞文化之都 > 學(xué)術(shù)研究 > 正文
閩南人外遷及其語言文化的流播
發(fā)布時間:2013-05-27 來源:泉州網(wǎng)

  

  隨著閩南人向四面八方擴散、外遷,其閩南方言和地方民俗文化也向省內(nèi)外、海內(nèi)外廣泛流播、傳揚,而且代代相傳,綿延不斷,為我們民族社會多彩文化的弘揚,增添了光輝。

  學(xué)者們早已注意到,閩南人大批外遷之後,一方面?zhèn)鞑ラ}南地區(qū)的經(jīng)濟文化、特產(chǎn),包括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貿(mào)易經(jīng)商的技藝、商品。另一方面也把閩南方言、民諺、民謠、民間信仰、民俗文化等等帶到外遷地區(qū)和國家。有關(guān)這方面的研究材料不少,這裡僅就方言文化詞彙、民諺、民謠和民間信仰文化等的流播作些闡述。

  (一)閩南方言中富有特色的基本詞彙和地名詞的流播

  在閩南人外遷的地區(qū),閩南話依然被保存、流傳下來,成為社會的主要交際語。儘管在漫長的歲月裡,它要受周邊異方言的影響,但不論臺灣,潮汕地區(qū),海南島或浙江的平陽,江蘇宜興的閩南人城鎮(zhèn)、村莊裡,人人依然用閩南話進行交際,稱太陽為“日頭”,天亮為“天光”,房屋為“厝”,清早為“早起”,下雪為“落雪”,下雨為“落雨”,冰棍為“霜條”,肥皂為“雪文”,手電筒為“手電”或“電火”,眼睛為“目周”,肩膀為“肩頭”,走為“行”,跑為“走”,公雞為“雞公”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閩南話中富有特色的地名文化詞也廣泛流播到外遷地區(qū)。這方面,表現(xiàn)最突出的是臺灣。

  在臺灣,有的地名直接沿襲閩南地名,以顯示思親念祖之情。如:在臺中有“龍溪”地名,臺北、嘉義有“南靖”、“長泰”地名,在臺南有“詔安”,在南投有“平和”,在雲(yún)林有“泉州”,在屏東有“南安”,在彰化、雲(yún)林有“同安”等等。

  在臺灣地名中,還沿襲用閩南地名中常用的“埔”、“坑”、“厝”、“寮”為地名文化標誌詞。

  臺灣地名中,帶“埔”地名有數(shù)百處之多,如牛埔、草埔等等。帶“坑”的地名,僅臺北縣便有260多處,如麻坑、粗坑等等。帶“厝”、“寮”的地名也多達數(shù)百處。有帶姓之厝,如林厝、何厝、劉厝、許厝等等;還有帶籍貫之厝,如嘉義有“泉州厝”、“興化厝”等;此外,還有其他多彩命名,如彰化的“粉鳥厝”、臺中的“卞馬厝”,基隆的“七分寮”、臺北的“貢寮”、高雄的“鴨母寮”等等,這些地名,顯示閩南地名文化的思親念祖宗族情懷在臺灣的流播。

[責任編輯:伍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