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九日山,在距泉州城西7公里的南安市豐州鎮(zhèn)旭山村,南臨晉江,舟楫可達。公元3世紀的晉朝,中原移民每年于農歷九月九日登高北望,寄托思鄉(xiāng)之情,故名九日山。“山中無石不刻字”,現(xiàn)存宋、元、明、清摩崖石刻77方,碑刻7方。其中有10方航海祈風石刻,時間最早為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最晚為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因為古代帆船出海需要憑借風力,泉州歷史上管理海外貿易的市舶官員和地方長官,率領中外客商,每年夏四月和冬十月,都到九日山延福寺舉行向海神通遠王祈求航海順風的典禮,因此九日山素以“遣舶祈風”圣地而聞名于世。
據(jù)隨同鄭和下西洋的費信《星槎勝覽》記載:永樂七年(1409年)第三次奉使“是歲秋九月,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停泊,十二月于福建五虎門開洋。”另一位隨鄭和下西洋的馬歡所寫紀行詩中也說到“使節(jié)勤勞恐遲暮,時值南風指歸路。舟行巨浪若游龍,回首避風隔煙霧”,道出趁西南季風回航的情景。鄭和舟師熟悉航海氣象,遵循信風規(guī)律,于出洋前夕寄舶福建長樂以等候季風開洋,停泊候風有二三個月時間。長樂太平港距泉州港僅100多海里,數(shù)日航程,因此《西山雜志》記載鄭和船隊“至泉州寄泊,上九日巖祈風至清真寺祈禱”,也是可采信的?!多嵑褪粉E文物選》一書認證九日山“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也曾到此設祭,以求得一路平安,往來康濟。”鄭和延襲宋時泉州地方官員到九日山祈風的經典之舉,登巖舉行“祈風祭典”,以求“冬之祈有夏之報,夏之祈有冬之報。”
來源:泉州網(wǎng) 責任編輯:尪筱戎